卷首语

悬念,即读者、观众、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,未知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。“悬念”是小说、戏剧、影视等艺术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,是吸引广大群众兴趣的重要艺术手段。

在创作橙光作品时,设置悬念是在作品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,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。


悬念的切入

悬念的切入常见的有两种类型。

一种是“怎么办型”:开篇后不久,便给观众展现出一个极其棘手的麻烦或者苦恼,对于这样的苦恼剧中人物无从解决,读者或者观众极想知道这样的一个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。

另一种是“为什么型”:譬如片头是这样的一个场景,男主角与美女一起去上班,两人同时进入电梯,里面有一个黑衣人,当男主角与美女聊天的时候,却发现那个男子腹部插着一把刀,已经死翘翘了,那个男的为什么会死?怎么死的?这就是“为什么型”的悬念开头。总而言之,“为什么型”开头就是摆结果,在开头把已经发生的事情摆出来,矛盾啦,冲突啦,然后慢慢解开谜团,也就是先果后因。


悬念的保持

悬念的保持有三种常用手法。

第一种,观众知道,剧中人物不知道。比如男主角跟老婆正在超市购物,殊不知超市里被安装了一个定时炸弹,唯一知道这个事情的人正在火速的赶过来,炸弹启动了,观众可以通过画面知道,但男主角却不会知道,这个时候观众就会想,那个来救援的人到底能不能赶过来?这个炸弹会炸么?主人公又会不会被炸死?就这样,悬念产生了!再比如《康熙微服私访记》,私访者是是皇帝,每个观众都知道,可是里面的人物不知道,那些小贪官们堂而皇之的在皇帝面前招摇,其实这个时候悬念已经产生了。

第二种,剧中人物知道,观众不知道。比如电影《粉红豹》里面,粉红豹钻石被偷了,一个警察在机缘巧合下发现了事情的真相,可是电影却始终都没有说那个警察到底发现了什么,就是不告诉你,警察知道可是观众不知道,于是观众不自觉的就产生了期待。

第三种,观众和剧中人物都不知道。比如影片开始男主角是一个律师,接上大学的女儿回家后,见女儿老是呕吐,还没等父亲问什么,女儿忙说我没怀孕,回到家中吃饭的时候,女儿又鼻子流血,父亲问,可女儿却咬牙一个字都不说,两人出门的时候,女儿被一个人给伏击,这都是为什么呢?摆出一大堆结果了,却不知道为什么,然后观众随着主人公一同去探讨原因。

整体悬念的设置

一般说来,侦破剧、警匪剧较为注重悬念设置。往往大悬念下面又设置了许多小悬念,这“环环相套”的悬念设置,都是在向最终的谜底靠近,情节发展往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,使整个情节跌宕起伏,扣人心弦。

整体悬念的构设,一种方法是可以借助经典理论,如《蝴蝶效应》是混沌学理论,《通天塔》是圣经故事,《罗生门》是哲学理论,借助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经典理论内核来讲故事,就会更加合理。一种是超凡脱俗的构思,如《第六感》和《小岛惊魂》,已经死去的人不知道自己已经死去,直到最后一刻才明白自己是鬼,再如《搏击俱乐部》和《美丽心灵》都是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不存在意向,最后才让观众明白原来这些东西都不存在。

整体悬念的设置,要注意铺垫。一般采用明暗两条线的手法,埋下伏笔。如《李米的猜想》,一条明线是绑架案和贩毒案,暗线是李米与男朋友之间的感情线,前面一条吸引观众注意而且不乏精彩,第二条在最后交待,让观众顿时眼界大开。此外悬念还可以通过场景的转换、人物的增删、不断增加新的矛盾等众多手法层层铺设。


情节进展中设置悬念的常用技巧

第一,抑扬转折。此手法是叙事性作品中最常用,也是最实用的一个技巧,可以使情节摇曳生姿,让观众意料不到。如秀才献寿那个老故事,诗的第一句是“这个老太太不是人”,众人哗然,于是第二句出“九天仙女下凡尘”,老太太得意而笑,三、四两句依然是先抑后扬,“生儿个个都是贼”、“偷来蟠桃献母亲”,情节一上一下,一束一放,大落大起,令人哭笑不得。

第二,发现和突转。所谓发现,就是柳暗花明,守得云开见月明,而突转,则是迷雾重重、云深不知处。简言之就是,一件没有头绪的事情突然有了重大的发现,然而稍后便是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,不再按照以往的情节去发展,有了一个重大的改变。

第三,张弛。张弛是对于情节的控制而言的,也就是节奏的舒缓。不管小说还是电影,一味的紧张,会对读者造成审美疲劳,而一味的松弛,则难以引人入胜。以《水浒传》中武松的情节为例,武松见宋江,兄弟情深厚,分手时念念不舍,节奏舒缓;接下来便是景阳冈打虎,此段惊险紧张、扣人心弦;再接下来,便是会兄嫂,情节又有舒缓;再后来,便是杀西门庆……其艺术力张弛有度。

第四,蓄放。前面缓,后面急,前面的舒缓部分全为最后的暴发。拿欧亨利的小说《麦琪的礼物》来说,故事开篇后一直很舒缓,都是讲两个人给对方准备礼物,没有什么吸引人的,当两人互赠礼物的时候,高潮暴发了,戏剧性出来了,丈夫卖掉怀表,用钱买了一把漂亮的梳子,配合着妻子漂亮的长发,而妻子剪掉头发,给丈夫买了一个表链!前面的部分虽然有些平淡,但一旦爆发却令人回味无穷!这就是蓄放。

第五,跌宕。就是先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期待感,然后情节进程却有意出现艺术性的延缓,使节奏“拖沓”,令观众着急上火的同时,更增加一种观赏渴望。这种手法在我国说书艺人的嘴里,运用的十分纯熟,那些说书艺人,总是在讲到要进关头的时候,戛然而止,开始卖关子,然而听众却已然能“忍气吞声”的继续听下去,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已经被调动起来了,你越是不说,他们就越加的好奇。蓄放跟跌宕是比较相似的手法,都是把你的好奇心调起来,但就是不告诉你答案,不过蓄放是舒缓的,但跌宕却是紧张的。

第六,伏应(藏露)。其实也就是埋伏笔,就是先设置一个看似无特别意义的情节(一般而言,多是小的细微的情节),让观众漫不经心的看过,并不认真觉察,而到后面,情节有了重大或奇异的突变时,才感到前面情节已有过铺垫或暗示。这种技法的使用,可以使情节发展新异奇妙,出人意料之外,又让观众觉得真是自然,在情理之中。

第七,倒钩(反弹)。在自然随意的行文的结尾处,猛的产生新的性格体现或情节陡转,结局的意义一下子有了巨大的改变。比如《警察和赞美诗》,冬天来了,流浪汉发愁怎么越冬,他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进监狱,于是他就不断的做坏事,抢东西、调戏妇女、吃霸王餐,但都没能被送进监狱。当他来到一个教堂,听到了里面的赞美诗,顿时心灵得到了净化,决定重新做人时,他被警察逮捕了。

结束语

在创作橙光作品时,设置悬念和保持悬念既能有效地使观众产生注意力,又能使他们保持这种注意力;悬念是情节发展的指路标,能使戏剧机构紧凑而集中;悬念在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之间,能更好的塑造人物、阐述主题。

查看更多

阅读量